環保產業十年:如何握住那只看得見的手
【蘭州純水設備http://www.jxsssy.com.cn】最近閉幕的“兩會”為環境保護產業、產業和企業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。隨后在3月20日,業內人士對習大鵬的“減負”消息表示歡迎。從事第三方治理的環境保護企業,企業所得稅減征15%。
自2000年以來,環保產業的發展開始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。2010年以來,環保產業呈現出“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”的光環。此后,隨著國內環保工作的全面發展和需求的不斷釋放,環保產業的經濟序列和政策地位不斷提升,規模、體量和市場主體都被賦予了做大做強的預期。
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,綠色產業“退出”新興產業行列,回歸“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”,重點支持綠色產業發展。并首次提出了加強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的具體明確切入點,培育一批專業環保骨干企業。
這樣的政策聲明可能是許多綠色企業“撼動國家”的一種方式,因為它們剛剛被迫從資本狂潮中冷靜下來。對于整個環保行業來說水處理設備,經過近十年的熱烈討論和向往,需要盡快開始對其真正價值的實踐思考和實踐。
開始:“四萬億”內需拉動下
從廣義上講,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,當時作為一個產業真正引起政策層面關注的時間并不長。
2008年,“十一五”規劃從節能減排工作開始,迎來了關鍵的一年。此前,進展相對緩慢的任務,特別是污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,進展開始加快。
政府10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。今年,全球金融危機在10年后再次達到高潮。在國家經濟刺激計劃中,簡稱“四萬億元”,生態環境建設預算為3500億元。
這一舉措也對環保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同年環保總局的正式推廣。
2008年11月12日,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,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。到2010年底,中國將投資4萬億元,其中約3700億元用于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供水、污水、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國家投入大量資金,推動地方配套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、相關環保設計、設備、工程建設等。產業鏈上的所有主體都從中央財政推動的這一輪“買買買”中受益。
但許多業內人士對此卻喜憂參半。
首先,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“玩弄”環保企業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籌集資金(目前仍是主流)。一旦他們有了食物,一些可以帶來穩定現金流的項目(主要是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)應該留給他們自己。這種擠出效應曾在環境學界十分明顯。
其次,政府資金集中在建設環節,弊端較為明顯。
一方面,地方在爭取資金上花了大力氣,花錢急于求成,忽略項目性價比和長效運行;招投標不科學不規范,客觀上造就了一批粗制濫造的治污工程,形成投資浪費。
另一方面,總量大但平均到各地的財政資金事實上很有限,直接用于項目建設,可以填補的環境基建漏洞非常有限,而且還未能對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的撬動和放大效應。
升溫:廣受追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
坦率地講,環保產業的經濟屬性,是政策加持的初心。
從“四萬億”,到隔年(2010年)被列入“戰略性新興產業”,直至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,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一大支柱產業。政策層看中的是國內環保巨大需求可能產生的市場空間,和由此帶來的促增長、調結構等價值。
在這一問題上,業內是有爭議的。有觀點認為,以末端污染治理為主要內涵的環保產業,理論上的投資需求并不等于實際市場需求水處理設備,后者在釋放的速度,節奏,規模上,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高度相關,自有客觀規律,在短期內,并不能擔負起上述期望。
2010年9月8日,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》。節能環保位列八大新興產業之首。
盡管后來的政策設計強調,節能環保產業的做大做強,需基于重大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,但很快就被各地政府培育自己新產業的熱情所淹沒。
2012年,推動“十二五”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正式出臺。很快,發改系統以規劃先行、資金扶持的傳統套路,培育這個“新的經濟增長點”。
各地紛紛響應。在隨后幾年里,各種級別的環保產業、環保產業園區規劃密集出臺,甚至到了縣一級;千篇一律地提出何時要達到多少產值,培育不同規模企業的具體數量,細分行業等,面貌相似,一廂情愿。
對于地方政府這一輪的產業熱情,和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扶持激勵,真正的環保業內是比較發怵的。
一方面,政策大力扶持的產業,比如光伏、風電、新能源車等,正面反饋并不多,很快就會出現產能過剩、惡性競爭等局面,還有不少曇花一現的明星企業。
另一方面,不少地方政府將環保項目當成了發展本地新經濟的香餑餑,要留給自己人,出臺各種土政策,給本地企業開后門,設蘿卜標,給外地企業進入市場設置重重障礙,成為逆市場的力量。
在這方面,環保系統因為自身業務高度相關的關系,一直在呼吁向市場的回歸。2011年出臺了《環保系統關于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》,再三強調政府推動產業發展的節點選擇和邊界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。
時任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的趙英民在多個場合呼吁, “有效刺激環保產業需求,整合完善環保產業供給,充分尊重市場,轉變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傳統思路?!?/span>
業內的一個共識是,環境強監管、硬約束,需配套經濟政策(環境成本內部化),才得以催生環境治理市場真正需求的形成。
最典型的當屬污水處理、電廠脫硫、垃圾焚燒發電行業,就是一面環境政策刺激治污需求,一面制定完善價格等經濟政策吸引市場主體,讓治污有利可圖。這幾個細分領域,無論是工作進展還是產業化水平,都有了突出進步,并具備向外輸出的能力。
發展環保裝備業是工信部門的主打。從2012年起,連續出臺政策,但每次的亮點都在產值上。
2012年《環保裝備“十二五”規劃》:維持年均增長20%, 2015年達到5000億;
2014年《重大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》:2016年實現產值6200億元,比2011年翻一番;
2017年《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》:到2020年,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。
去年以來,工信部轉換了思路,加強了對市場主體的規范化要求,提高準入門檻。先后對大氣、污水、監測儀器等行業制定裝備制造業的規范條件,大氣方面已經公布了三批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,后兩個則是于日前向社會征求意見。
客觀地講,環保裝備近十年發展速度不錯,年均增長率為20%以上,國產化率得到顯著提升。但稍微近看就會發現,這個行業 “小、散、亂”的底色仍未改變,實力和成長能力俱佳的領軍企業依然空缺;整體上,市場競爭、研發水平,沒有實現質變。
而環保系統一直推動的是環境服務業,也得到了很多環保產業行內人的認可,認為是引領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業態。
環境保護部于2011年4月發布《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明確強調了環境服務業在環境產業中的地位,提出推進環境保護設施的專業化、社會化運營服務和發展環境咨詢服務業。制定《環境服務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征求意見稿,并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環境服務業試點。
環境服務在我國環保產業中的比重迅速提升,成為事實上的主導力量,實現從工程設備向服務轉型的環保企業,也紛紛為資本市場所看好。不過在這一過程中,比照威利雅、蘇伊士環境服務巨頭,國內環保企業很快熱炒起城市環境綜合服務商的概念。
從理論上,環境綜合服務直接和地方政府和園區合作,業務范圍廣泛,項目規模和成長性數倍、數十倍放大,企業和產業的規模也能成倍放大水處理設備;直接針對治理效果,可以有效整合環保產業鏈各環節,有助于引領整體的質量和水平提升。
但幾年下來,量變是發生了,大家期望的質變卻遲遲未來。
有條件接工程的環保企業很容易轉型成環境服務商;而只要通過購買一個團隊或借用一個資質,就能迅速跳進另外一個陌生的業務領域;而搞定一個大客戶,就有希望拿下當地水氣固廢的一攬子業務。
相當數量的環境綜合服務商是這樣迅速長大了,上市了,賺錢了,和資本一起玩耍了,但長起來的是虛弱臃腫的脂肪,還是可以抗風險、長期奔跑的肌肉,短時間內看不出來,長時間的觀察總會有結論。
真火還是虛火:三個十條的上下半場
2013年起,國家陸續出臺水氣土三個十條,污染治理全面鋪開,國內環保產業因此又獲得了一波加持,資本市場一度反響非常熱烈。
后來的事實表明,這三個政策市的溫差很大。
水十條里的黑臭水體治理,水環境綜合整治和PPP一相逢,屬于天雷撞地火,來的猛烈,去的果斷;
氣十條引發的大動作、大投資大部分在傳統的能源和傳統工業領域,一次性投入的治理、監測設備和工程火了一把,但業務沒有持續性。細分領域里當年的明星企業,在回款這個行業老大難問題面前,紛紛敗下陣來。
而土十條頗有點戲劇性,在發布前后的一兩年里,相關企業數量從個位數猛漲到了四位數。結果2016年文件正式公布后,發現國家的政策導向是風險控制而非全盤治理,理論測算的萬億空間落了空,很多人的夢想也一腳踏空。
中國的環保需求和增長速度可謂全球前列,但未能如預想一般開啟廣大、穩定且持續的治理修復市場,一個重要原因在于,先污染后治理式的環保是個花錢甚至要花大錢的事兒,而我們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財富累積和分配方式,并不足以為之持續地全盤埋單。
必須建立與“全面開戰”的各項環保工作任務相匹配的經濟支撐體系。比如以“環境污染者、環境受益者付費”為核心的環境成本內部化政策設計,環境質量變現的制度創新等。
而當這些條件還不具備時,真實的環保市場需求,是帶著購買意愿和購買力的需求;有穩定現金流與合理商業回報的環保項目,才是好項目。
比如,污水廠、垃圾廠,現在仍是被追逐的白富美;反觀農村污染治理和餐廚垃圾處理,理論市場空間巨大,但產業的發展境遇與前者就有著顯著差異。
比如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,之所以資本不再買賬,除了去杠桿的宏觀因素,更是因為目前它還是沒有源頭活水的一個個小水洼,支撐不起他們聽過的美好圖景。
回歸: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,仍有不少空缺席位
經過了去年下半年的急凍,環保產業的局部上火終于降下溫來,開始回歸到行業的基本面,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未來。從這個角度出發,政策層新近提出的“培育專業化環保骨干企業”,頗有些務實的味道。
通過持續鉆研和創新打磨核心競爭力,積累優質業績,這是專業;能接得住客戶交付的任務,有足夠的抗市場風險能力,調動各類資源的能力,才是骨干。“體格和心肺肌肉”俱佳的環保企業,他們將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環保產業里仍有不少這樣的席位空缺。
我們始終相信,環保的大趨勢沒有變化,不斷向上的曲線還將長期持續。但環保產業和企業能在其上走出怎樣的軌跡,并不能簡單一句政策導向就可概括,而是多種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,企業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發展質量是自己要牢牢把握的常量。
比起一視同仁的減稅優惠,我們更呼吁公平開放的市場,期盼政策機制的創新,真實而日趨合理的環保市場需求,才是環保產業這個“政策市”健康生長需要的真營養。
最后,王石說過的房地產商的教訓,有兩條對目前環保產業的兩類主體,也有借鑒意義:一是手中有錢加頭腦發熱,往往是災難性的;二是不應過分考慮政策、政府問題,更應該關心自身專業能力的問題。水處理設備 去離子水設備
- 上一篇:純水設備教你如何采集和保存污水水樣 2019/4/1
- 下一篇:純水設備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2019/3/31